新闻中心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架构及发展趋势

 、新能源车热管理功能架构及趋势


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技术迭代的目的在于实现各回路热量与冷量需求的内部匹配能耗最优降低电 池能耗实现制冷与制热功能纯电动车型的热管理回路主要包括汽车空调回路驾驶舱热管理回路电池热管理回路电机热管理回路


其中空调制暖回路可以通过 PTC或热泵产生热量空调制冷回路可以 产生冷量电池热管理回路可产生热量但在不同情况下既需要被制冷又需要被制热电机热管理回路可产生热量主要需要被制冷如果我们按照热量与冷量的供给和需求角度去划分各个回路 热量供给方空调制暖回路电池热管理回路电机或电驱动热管理回路 冷量供给方空调制冷回路 热量需求方驾驶舱电池热管理回路 冷量需求方驾驶舱电池热管理回路电机热管理回路

热管理系统升级可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续航里程和车主驾驶体验


1高效的热管理技术能够降低整 车能耗在不增加动力电池容量的情况下提升续航里程同时汽车空调系统能够通过调节 PTC 功率或者 热泵功率保持汽车座舱恒温使得乘客体感温度舒适


2通过对热管理回路结构差异零部件增减量拆 分来看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单车价值量可达 5000-10000 元含热泵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一般不高于 2500 元的价值量随着热管理技术集成化程度冷媒介质等解决方案升级有望驱动热管理单车价值量提升


通过分析梳理热管理技术解决方案迭代变化历史我们发现行业在加速成长期具备二大特征 第一目前国内主流主机厂已完成热管理基本功能实现但热管理技术仍在不断创新和迭代


通过梳理特 斯拉丰田等强势主机厂和三花银轮等热管理厂商的技术路线我们认为热泵空调及集成控制等技术迭代方向明确


目前领先的主机厂的电机热管理电池热管理和座舱热管理均已衍生出了第二代三代技术且每一代技术对于软件和硬件的集成要求都更高以电机热管理的主动液冷技术为例为了快速冷却电机车载电脑需要根据预设程序调节回路中冷却液流量大小并可根据电池包热量决定是否通过四通阀 将电池回路和电机回路进行串联以实现更高效的集成热管理控制


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方案的技术趋势是通过集成或改变各回路的连接方式等方式实现各热管理回路内部能耗最优尽可能减少对于 电池能耗的依赖


第二主机厂主导热管理解决方案开发定制化特征显著政策层面无明确热管理技术路线指引过整理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监管部门的政策我们发现国家政策对技术指引较少主要聚焦于新能源整车及电池安全上


目前国家多部门先后出台政策以防控电池在极端情况下发生自燃爆炸现象但是并没有对具体热管理技术路线做出指引要求以热泵技术为例目前欧洲等国出于环保要求禁止使用 R134a但并没有确定未来进一步的冷媒路线CO2 或 R1234yf


在热管理技术层面特斯拉在 Model S/X/3/Y 四款车型中先后迭代出了 3 个版本的技术路线分别在电机余热回收大型集成式控制阀电机堵转技术整车热管理标定和智能热管理算法方面拥有极强的技 术积累


通过比较特斯拉和国内各家主机厂商技术差异我们认为以 Model Y 为代表的特斯拉第三代技术 在能耗管理和热控制方面具有卓越的优势


相较之下国内主机厂和热管理厂商仍停留在电机余热回收阶段特斯拉第一代技术2021 年热泵渗透率仅约二成尚未大规模量产大型集成式控制和智能热管理算法等解决方案


特斯拉 Model Y 是新能源车热管理技术集大成者2010-2019 年新能源纯电动热管理技术仍然处于实现基本功能阶段技术仍在频繁迭代集成化同时类似于冷媒技术升级等技术趋势尚未明确行业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各供应商基于自身优势产品逐步扩展热管理其余环节产品


2020 年特斯拉 Model Y 开辟了新能源车热管理解决方案新标杆2021 年比亚迪及华为等跟进推出新型高效解决方案对于其技术路线的分析有助于梳理技术发展路径以及前瞻预判技术趋势


1技术特点一大型集成式八通阀将热泵空调系统和电机电池热管理回路动态地结合在一起实现 电机余热回收减少管路用量节能降本


2技术特点二采用 R1234yf 冷媒的多功能热泵基于 R1234yf 的热泵通过回收热管理回路中的余热同时辅以低电压加热器并采用冷媒再循环技术加强了低温环境下热管理回路的制热量和制热效率提升续航改善车主体验


3技术特点三电机油冷在 Model 3 的系统中特斯拉加入油冷模块来辅助冷却大幅提高热管理效率满足电机的高功率运行的冷却要求


热管理技术路线研判


2.1 热泵空调普及大势所趋


新能源车辆续航里程一直是重点关心的问题而目前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遇到瓶颈因此降低整车能耗 尤为关键热泵系统相对于 PTC 空调的优势非常明显在冬天能够极大降低整车能耗水平从而大幅提升 续航里程而国内大多数厂商迟迟不搭载的主要原因是


1技术不达标在冬天无法解决制热效率和制 热量低蒸发器结霜的问题


2成本原因热泵平均会提升 1000-2000 元的单车价值量A00 级 EV 搭 载意愿较低


3政策原因国内不少主机厂还在等待国家给出冷媒的技术路线指引少部分开始主攻 CO2 介质


但是特斯拉 Model Y 上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使用电机余热回收电机堵转技术压缩机与鼓风机余热利用等技术特斯拉完美解决了低温下热泵系统 COP 较低制热量不足的问题并且在-5℃-5℃区间 内室外蒸发器不结霜


所以在可见的将来随着技术上的突破和政策的明朗热泵空调将会因为其出色 的 COP 比例而被更多主机厂使用所以我们预计对于售价在 15 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而言热泵系统将 成为标配同时随着成本的降低热泵系统有望被售价更低的 A00 级 EV 所搭载

2.2 集成化应用加速渗透


比亚迪海豚使用一体化热管理技术海豚是配置 e 平台 3.0 架构首款车型其一体化热管理冷媒介 质技术是以热泵电动空调压缩机为基础一体化热管理控制模组为核心对产生的冷量热量 再分配至不同需求单位驾驶舱刀片电池电驱动等比亚迪对冷媒回路进行了大规模集成极大降 低冷却液回路的复杂度


2.3 局部降本增效延续


高压快充技术路线下电池热管理技术升级2022 年 6 月 23 日宁德时代发布麒麟电池热管理技术通过 水冷系统结构设计优化适应新能源车高压快充大电流充放电缩短充电时间热管理要求导热性能提升 50%



2.4 环保推动空调冷媒升级


环保推动空调冷媒升级第四代冷媒加速渗透使用 R1234yf 冷媒的热泵可兼容现有热泵零件成本 更低但冷媒专利仍在保护期R744二氧化碳冷媒热泵空调零下 20 度制热效果更优但成本更高


大众 ID.4 CROSS 车型的高配版可选装 CO2 热泵空调二氧化碳气体本身成本小但更新热管理零件 成本高大众 ID.4 二氧化碳热泵选装包价格需要 9000 元包括加厚的空气压缩机以适应二氧化碳冷媒运行中的高压力同时采用高压阀件防泄露来确保长期运行中的可靠性问题


产业链分析


从趋势层面新能源车热管理行业进入 2.0 时代供应链扁平化提效降本及响应是核心驱动力


1技术层面热泵空调+集成控制等技术升级已成为主流趋势尤其 2020 年特斯拉 Model Y 车型量产 加速了热管理解决方案的迭代周期及应用普及当前时点行业技术迭代仍在延续


2空间层面2021 年是全球新能源车高速成长元年国内销量同比增长 165%渗透率达到 13.4%叠加热管理解决方案升级导致的单车价值量提升热管理市场空间快速扩充预计 2021-2025 年国内市场空 间分别达 173/301/401/502/60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99%/74%/33%/25%/21%


3格局层面2021 年行业空间快速扩充主机厂上量后主动开发 B 点供应商需求拓普盾安等行业 新进入者加大布局


当前新能源车热管理产业链分工较为清晰主机厂主导系统设计及软件控制Tier1 的核心竞争要素在于底层零部件的自研自制能力燃油车热管理系统简单供应链成熟主机厂直接向空调系统厂商法雷奥电装瀚昂等采购总成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更复杂主机厂主导系统设计开发三花等原先 Tier2 升级为 Tier1这主要因为


1技术差异性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持续升级主机厂需要具备 know-how原 Tier1 总成商难满足需求


2快速响应新能源新车型研发周期缩短主机厂直面零部件供应商更为高 效

3降低成本零部件厂商作为 Tier1 直供供应链分散有利于主机厂提升议价能力


国内 Tier1 有望凭借快速技术迭代及成本领先等优势逐步确立全球领先地位目前国内各家热管理 零部件厂商均拥有各自的核心技术三花智控产品组合技术创新等优势占据领先优势银轮奥特佳松芝股份克来机电分别在热交换器压缩机和管路环节具备较强技术储备在国际热管理市场上日系韩系热管理厂商凭借深厚的积累牢牢把控着丰田现代等主机厂商的供应渠道美系德系的传统热管理 巨头也正同海外各主机厂共同开发希望以此加速切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